温度慢慢上来,马上到了放苗的高峰期,在放苗的时候一定到警惕“气泡病”,此病是导致放苗之后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泡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池塘里溶解的气体浓度高于鱼苗体内溶解气体的溶度,气体透过鳃、皮肤等表面进入血液或组织,或原来溶解在血液或组织中的气体,由于温度或压力的变化,在血液及组织内形成气泡栓塞或在移动的过程中对组织造成损伤,形成气泡对鱼体造成损伤。 
[backcolor=rgba(0, 0, 0, 0.6)]编辑
形成气泡病主要有这几种原因: 1、春夏季,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比如,施用化肥后出现某一种单一藻类快速成了优势种,白天经过光合作用,导致释放的氧气浓度过高。 2、池塘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底部不断分解,消耗大量气体,在缺氧情况下分解释放出许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气泡,也可引发气泡病。 3、温度突然升高,气体温度低时饱和溶解值高,温度高时饱和溶解值低,温度升高快,水中的气体就会过饱和。 4、深井水含有过饱和氮气,抽上来后没有经过充分曝气,直接进入池子,导致局部区域氮气过饱和。鱼有顶水习性,因此也会得气泡病。 
[backcolor=rgba(0, 0, 0, 0.6)]编辑
鱼类气泡病主要发生于春未夏初,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成鱼罕见,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所以在放苗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气泡病发生。 1、水肥的池塘并且水位较低,在放苗之前加注新水,稀释原来池塘水体气体浓度。 2、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池水中的浮游植物繁殖过多。 3、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 4、养殖过程中,对底泥富营养化的池塘尽可能通过底改措施降低底泥的富营养化程度,减少厌氧气体产生的几率。 文章转自“加州鲈鱼前沿”微信公众号。
|